第269条: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表为阳,里为阴。邪在表则外有热,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,外无大热,内有跳须者,表邪传里也,故目阳去入阴。
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燥烦者,此为阴去,入阳故也。
去,往也。言表邪往而入于里,所以外无大热,而内则 燥烦也。愚按太阳中伤。传阳明,转少阳,阳去入阴,乃风寒之病。入自表而渐里,通章之大义,斯道之自然,仲景吃紧为人之要旨也。读者最宜精思熟玩。
喻嘉言《尚论篇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阳去入阴,则邪势得以留连,转致危困者多矣。有治伤寒之责者,线索在手,于邪在阳经之日,亟从外夺,不亦善乎?
张志聪《伤寒论集注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此病少阳而入于少阴也。伤寒六七日,少阳之邪当从太阳而外出。无大热,则不能外出于阳。其人躁烦者,病少阴标本之气化。此为去太阳,故无大热;入于少阴,故躁烦也。夫七日乃再经之第一日,盖太阳、少阴标本相合,雌雄相应,故七日而不出乎太阳,即可入乎少阴也。
张锡驹《伤寒论直解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【注】伤寒六七日,阴阳之六气相传,一周已过,又当来复于太阳之期也;无大热,阳已去也;其人烦躁,入于阴也。此病气不随经气而在阳,反去阳而入于里阴故也。
魏子干曰:夫七日太阳,少阴与太阳表里雌雄相应,若当太阳主气之期,不从表而出于阳,即从里而入于阴矣,此太少阴阳之相传也。
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邪气在表则发热,人里则躁烦。伤寒六七日,外无大热,而其人躁烦者,邪气去阳而之阴也。去,又训作往,言阳邪往人阴中也。
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上文论各经自受寒邪,此条是论阳邪自表入里症也。凡伤寒发热至六七日,热退身凉为愈。此无大热则微热尚存,若内无烦躁,亦可云表解而不了了矣。伤寒一日即见烦躁,是阳气外发之机;六七日乃阴阳自和之际,反见烦躁,是阳邪内陷之兆。阴者指里而言,非指三阴也。或入太阳之本,而热结膀胱;或入阳明之本,而胃中干燥;或入少阳之本,而胁下硬满;或入太阴而暴烦下利;或入少阴而口燥舌干;或入厥阴而心中疼热,皆人阴之谓。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〔注〕伤寒六七日,邪欲入里之时也。无大热,表热微也。躁烦者,里热盛也。此为阳去入阴也。阳去入阴者,谓阳邪去表入里,传于三阴也。
〔集注〕成无己曰:内热为烦,谓心中郁烦也;外热为躁,谓身外热躁也。内热为有根之火,故但烦不躁,及先烦后躁者,皆可治;外热为无根之火,故但躁不烦,及先躁后烦者,皆不可治。
方有执曰:去,往也。言表邪去而入于里,所以外无他热,而内则烦躁也。
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【注】书签邪在少阳,入阴最近,此以循次而言也。然入阴原不必拘于次也。即如伤寒六七日,阴阳六气相传,一周已过,又当未复于太阳之期,若得少阳之枢转,正可以从太阳之开而出矣。今身无大热,其人烦躁者,此为太阳已去,故身无大热,邪入少阴故见烦躁也。是可见枢有权则转外,枢失职则内入,当于少阳一经三致意也。推而言之,太阳与少阴一表一里、雌雄相应之道也。若当太阳主气之期,不从表而出于阳,即从里而入于阴矣。而少阳直入于厥阴者亦然。今医者止守日传一经之说,必以太阳传入阳明、阳明传入少阳、少阳传入太阴等经矣。岂知经气之传有定,至于病气,或随经气而传,或不随经气而传,变动不居有如是哉!
此从少阳而推广传经之义也。
陈伯坛《读过伤寒论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烦躁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伤寒六七日,未经误吐、误下、误汗、误温针,殆愈矣乎,未愈则少阳遁矣。夫使头痛发热,是少阳属胃,犹糖阳明之庇也。无如其无大热,热邪客于少阳之部分,而不具少阳之脉证,显见余邪之遗烬复燃,少阳则不知其何往矣。殆亦其人之少阳不受邪,余邪虽欲属少阳而不得,看似便宜于少阳,其人则大吃亏耶。书其人烦躁,阴阳不烦躁,而其人烦躁,阴在阳不烦,阳在阴不躁,独其人顿失阴阳之次序,故其人有其人之烦得毋阳气拂郁在表耶。曰此为阳去入阴,阳何以去?为邪未去之故,彼不去而此去。阳何以入?为邪未入之故。彼不入而此入,故曰阳去入,不曰邪去入也。得毋少阳属肾,入阴即入肾耶?非也。入肾则归宿于肾,若鱼水之和,无烦躁也。入阴则流散于阴,若迷途之远,故烦躁也。夫少阳相阴而治,为阴中之少阳,卧则入阴者其常,又相阳而治,为阳中之少阳,起则出阴者亦其常,其人习惯少阳之出入而不觉,何烦躁之于有?无如其去也回不回未可必,其入也出不出未可必, 试问三阳之离合,可以失一乎?少阳去必连带太阳、阳明以俱去,缘三阳、二阳皆托始于一阳,而根起于足阴,名日阴中之阳。倘或三阳脱离其身半以上之阳位,云入其身半以下之阴位,与夕阳西下何异乎?吾知其人如在长夜之中也,得毋去入厥阴耶。少阳与厥阴合,势必与太阳、阳明离,对于厥阴则相得,对于两阳则相失,少阳必不久留,又有出而复去之忧矣。出而去,难望其再入而复来。去而入,犹望其复来而再出。是入厥阴似少阳之幸,出厥阴恐非少阳之福也。大抵少阳之入无止境,由于少阳之去是穷途。不明言太阴、少阴、厥阴,而浑言之曰入阴,即去将安适之谓耳。然长此以往,必阳道实而为虚,阴道虚而为实,更虚更实,纵曰以柴胡相馈饷,恐深入之阳未易呼之欲出也,邪去斯出矣。去邪未始不藉柴胡之力,而少阳所以复出之故,仍有熟路可循也。少阳根起于窍阴,其初从阴道而来,遂从阴道而去,去路即少阳之来路,则入路即少阳之出路,非转徙于无何有之乡也。且阳入之阴则静,静而之阴者,亦动而之阳,阴气尽则夜半少阳起矣。其人虽烦躁,而待时而动之少阳,只有少安而已。少阳如余邪何?余邪又如少阳何?
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燥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少阳病至六七日,已经一候,为当传三阴之期限。但少阳一证,传太阴者绝少。盖太阳一证,寒水当从汗解;汗出不彻,阳热转入阳明;汗液未泄者,遂并入太阴之湿。阳明之燥气上熏膈上痰涎,乃郁而欲吐,故《太阳篇》以颇欲吐者为传。设阳明阳热不盛,亦有太阳之后即传太阴者,所谓于寒湿中求之也。少阳之传,不入少阴,即入厥阴。所以入少阴者,则由手少阳三焦传入。腰以上为淋巴管,腰以下为输尿管。三焦主水道,外散为汗,下泄为溺,皆恃相火为之排泄。相火日消,则水脏不温,由是水脏固有之元阳,遏于寒水而不能外达,故有吐利手足逆冷、烦躁欲死之吴茱萸汤证。所以入厥阴者,则由足少阳胆传入。胆管下注十二指肠之端,正当胃底幽门,故胃底有胆汁。胆汁取资于肝脏之血液,助胃中消化,为生血之源。血之温度最高者,为其中含胆火也。胆火虚,则其血不温,肝脾俱寒,而生阳垂绝,故有脉微、手足厥冷而烦躁,灸厥阴而脉不还之死证。盖此二证,阳回则生,阳绝则死。较浮阳暴越之烦躁用干姜附子汤、茯苓四逆汤者,尤为危笃。本节无大热而烦躁,实为少阴、厥阴两证之渐,故仲师以为“阳去入阴”。盖其始则为无大热,其继即有逆冷、厥冷之变。《易》曰:履霜坚冰至,盖言渐也。太阴为纯阴无阳,不当有烦躁之证,故不在此例。
恽铁樵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(《玉函》无“故”字。)
成无己云:表为阳,里为阴,邪在表则外有热。六七日,邪气入里之时,外无大热,内有躁烦者,表邪传里也,故曰阳去入阴。
《张志聪·伤寒宗印》:无大热者,邪不在表矣,其人躁烦者,邪入于里阴矣,此为去表之阳而入于里之阴也。
张璐云:邪气传里则躁烦,不传里则安静也。
丹波元简云:方氏云:去,往也,言表邪往而入于里。按,此说未稳。又按,汪氏:“《金鉴》以阳去入阴,为三阳传经之热邪入于三阴”之义,恐不然也。表邪入于里阴而躁烦者,盖此阳明胃家实而已。钱氏注与汪氏同。
冉雪峰《冉注伤寒论》
伤寒六七日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(玉函无故字。康平本,此条低二格写。)
成无己曰;表为阳,里为阴。邪在表,则外有热。六七日,邪气入里之时,外无大热,内有躁烦者,表邪传里也,故曰阳去入阴。所谓烦躁者,谓先烦渐至躁也。所谓躁烦者,谓先发躁而莲通后烦也。
张隐庵曰:此病少阳,而入于少阴也。伤寒六七日,少阳之邪,当从太阳而外出,无大热,则不能外出于阳。其人躁烦者。病少阴标本之气化,此为去太阳,故无大热。入少阴。故躁烦也。盖太阳少阴,标本相合,雌雄相应。故七日而不出乎太阳,即可入乎少阴也。
柯韻伯曰;此条是论阳邪自表入里证也。凡伤寒发热至六七日,热退身凉为愈。此无大热,则微热尚存,若内无烦躁,亦可云表解而不了了矣。伤寒一日郎见烦躁,是阳气外发之机。六七日乃阴阳自和之际,反见烦躁,是阳气内陷之兆。阴者指里而言,非指三
阴也。或入太阳之本,而热结膀胱;或入阳明之本,而胃中干燥;或入少阳之本,而胁下鞭满;或入太阴,而婴烦下利;或入少阴,而口燥舌干;或入厥阴,而中疼热,皆入阴之谓。
唐容川曰:此节言少阳,从半里而入阴经也。少阳三 焦 之膜纲,全与三阴各脏相连,若外无大热,而其邪从膜纲入心包则烦,入肾则躁。盖三焦之膜,发于肾系,上生胸膈,又从胸膈循腔子,而上生心包络,故邪能从隔膜,而内入心肾也。举此入阴之一端,而凡入太阴,入厥阴,无一非从膜而入,皆可一隅三反矣。合上一节。总见少阳三焦,是人通身之膜纲,或此半表 而出 阳,:或从半里而入阴,将少阳真面目,全盘托出矣。仲景此篇,何曾独赂哉。
冉雪峰曰;按此条昭示外邪自表入里,由阳入阴,其病机趋势有如此,条文本自明白,注家不得其解,因之误解,反而费解。阴阳者表里之别号,去入者转变的过程。经论普沉浑言,弘深肃括,所以明其要而广其义。此条与邻接下文二六九条,相互发明。下言三日为三阳为尽。三阴当受邪,适值日期。此言五六日,为经期巳周,过时不解。包括两个三日,二三如六,和七日来复的日期,言外见得当活看,不必拘拘三日三阳,三日三阴,有六七日始传,有
六七日尚未传者。下言三阴三阳,明其正轨,此浑言阳去入阴。握其纲要。本条所以特出的精神,已跃如纸上。此条又与前太阳篇第四条,相互发明,彼以伤寒冠首,此亦以伤寒冠首。彼言躁烦,此亦言躁烦。最堪注意者,两条躁字,都在烦字先。彼言燥复弯静此不言静,彼言证,复言脉,此下另条始言脉,彼此虽有详略,前后可互证。本条大眼目,尤在无大热三字。伤寒病热,在太阳则翕翕发热,在阳明则蒸蒸发热,在少阳则往来寒热。兹曰无大热,热去则邪去。热去阳,似阳之幸。然不曰解曰罢,而曰去。且不是邪去面是阳去。邪去阳亦去,躁烦与无大热并见。内陷内博,此其故显然赫然。太阳中下篇,第六十三条,和一六二条,有两个无大热,与此遥遥演映,均指点重心不在表层意旨。至明明入阴,偏扯向入阳,甚枉撰出阳明适当三阴怪说,又兜转谓本论无以阳明为阴者,实为自乱其例,自理自抓,欺人自欺,愈解愈纷,愈纷愈不能解,不禁搁笔为之三叹。
胡希恕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“六七日”是病自表传里的一般的期间,前面都有了:伤寒五六日,无论是中风或伤寒,一般都要传半表半里;而六七天是传阳明病的期间。
“无大热”,热结于里,外无大热,前面讲的陷胸汤证也就有这种情况。它外无大热,热结于里头了。
“其人烦躁者”,表热、表不解,人就烦;热在里,人也烦、更烦,所以躁烦。这个“躁”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惊躁、乱,就是躁扰不宁,人一点不宁静。“烦”者热也,再有热。那么这个热不在外,外无大热,而且六七天的时候要是这种情形,肯定热传里了。
“此为阳去入阴故也”,古人说阳主外,外没有了,它入里了,(本条)这个阴阳指的表里说的。
这段按理说不应当放在这里。他认为这是讲病传了,说太阳病有传入半表半里、经过半表半里再传入里的,有这么一种情况;另一种情况呢,太阳病有直接传里的,这段说的是这种(直接传里)。前面提出来又中风又伤寒的传变(一般都要传半表半里),可是有一样要小心,在六七天传的时候,常常直接传里,这个与少阳病无关了(太阳病有直接传里)。
任应秋《伤寒论语译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:无“故”字;无“者”字。
【串解】成无己云:“表为阳,里为阴,邪在表,则外有热,六七日,邪气入里之时,外无大热,内有躁烦者,表邪传里也,故曰阳去入阴。”
【语译】患伤寒病已经六七天了,外面不大发热,而里面却烦躁不安,这是表证逐渐变为里证的现象。
刘渡舟《伤寒论诠解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病邪由表传里的见证。
伤寒至六七日,而身无大热,说明表邪已去。其人虽身无热而烦躁不安,又反映了“阳去入阴”。阳指表而阴指里,邪已入里,故见烦躁不安之证。然与少阳枢机不利,不能枢转表里之邪有关。同时,邪气由表入里,又常以少阳为通路,因少阳为表里之枢的缘故。由是可见,若少阳枢机不利,由阳入阴,由表入里的病变,则不得实现。
倪海厦《伤寒论》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烦燥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照理说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病人发热的现象没有了,没有发烧了,结果其人烦燥者,有烦澡的现象产生的时候,就知道病人的病由表进入襄了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,阳就是表,阴就是里,所以阳入阴不一-定是进入阴脏,由少阳证进入阳明证也会烦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